九月下旬,上海市大同教育集团代表团赴宝岛台湾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育考察。本次考察的主题是诗化教育,不知是组织者有意的安排,还是我们着意地寻觅,在短短几天的考察中,考察团的教师代表们收获最多感触最深的就是处处的诗心和诗情。
方的或圆形
欲醒人于每分每钟
诲人不倦地响妳
——赖奕廷《时钟》
谢谢你
让我弥补曾犯下的过错
人生有你,该有多美好
——林禹言《利可带》
梳的开打结的头发
却解不开
人们那纠结的心
——胡治琪《梳子》
这是几首摘自台北市南湖中学学生小诗集的作品,简洁的诗行中跳动着学生对生活的体味和思考。这些所谓的“三行诗”有点类似于日本的俳句,或庄重,或诙谐,或横书,或竖写,多是托物寄兴,以不同的笔迹蜿蜒在半透明的彩色棉纸上。装订极其简单,但呈现的是最原始自然的风貌。该校提倡由字(一字诀)而句(一行诗)而文(一人一文)而书(一班一书)而展览(一期一会)的系列活动,循序渐进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,诗歌正是其中重要的一环。台北市立大同高级中学图书馆的墙上,大观学校九重葛长廊的摇曳的许愿木牌上,新北市丹凤高级中学的拐角处的图片上……到处都有短短长长的诗行,传递着温馨的情意。
抬望眼是无限的黄昏
我是斑斓的、变换不定的
耽溺于潋滟的梦也似的缱绻 如荷
蓝接绿,绿接橙
无限的延伸着 荡漾着 拥抱着
我是朵荷
恋着夕照,但最终
溶于淼淼水光
抬望眼仍是无尽的黄昏
——张颖珊《荷塘夕照》
这是台北市大同中学学生为老师的画作配的诗歌,其应和的正是传统的诗画传统。运用文字,学生描摹出自己的观画感受,以朵荷为观照的主体,写出了独特的共鸣与思索。在首尾的应和中,作者的情感已经有了质的发展。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,也用过这样方式,或者反其道而行,让学生为诗歌配图画,都取得了不错的效果。较之一般的感想和评论,诗歌更能够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欲,委实为一种行之有趣有效的教学方式。
诗歌就是这样,不必风花雪月,也不必过分雕琢,源于生活,有感而发。如果教师能够勇敢地跳出应试的束缚,大胆地让学生自由写作,相信诗歌一定不会让人失望的。因为,年轻的心窍里激荡着的,天然就是诗歌。
其实,每个人的心里都有一片原始的森林,里面住着熊或其他的生灵。只是当工业的发展愈来愈发达,我们的森林退化了,生灵们销声匿迹。这森林就是最质朴天真的爱,最纯粹无瑕的深情,最善良无邪的敏感,我们应该好好呵护它。无论是诗歌,或别的方式,都是找回重返森林的道路。
撰稿:宋士广